長三角一體化下,更需重視文化協同融合發展
文化發展是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實施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目標就是為了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同時,文化建設有其自身的特殊規律,我們不能用其他領域的規律或經驗去規定文化建設的道路,只有對文化懷有敬畏的心態,把文化當成文化對待,而不是達成其他任何功利性目標的工具,才能最終實現文化的健康發展。
有鑒于此,如何正確認識和理解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的文化發展定位、模式和道路,對于長三角文化發展自身的繁榮以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促進,都有著迫切的時代意義。
首先是長三角文化發展如何在協同融合中構建區域文化共同體。
要正確理解文化領域的一體化與其他領域存在不同的規律。每個不同的區域因為獨特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會形成不同特點的文化形態,只有每一種文化形態都能夠繁榮發展,才能推動長三角文化發展的百花齊放,進而呈現出文化內涵的包容與豐富。
一體化發展最終的目標是建立一個代表中國參與世界對話的高質量特大城市群,進而轉化為中國特色的城市群治理模式和發展路徑。一體化的重點應該是市場層面的一體化、公共服務的一體化、產業布局的一體化、民生服務的一體化等等,不能在文化內涵和文化形態上強調一體化。
協同發展需要一種整體的文化發展視野,要跳出本位主義的發展格局,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理解長三角文化發展的時代意義。
當前,政績考核模式依舊是按省市來劃分的,各省市工作謀劃的初衷幾乎都是本位主義考慮,還沒有形成從長三角整體考慮的自覺意識。行政壁壘在文化領域的突出表現,就是省市之間文化產業的同質化競爭以及文化市場的相互封閉。因此需要體制機制的創新,以打破區域行政壁壘的藩籬和限制,突破本地區單一的文化格局,促進長三角文化的協同融合發展。
其次是要防止文化的同質化和單一化傾向。
在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之下,各種類型的社會資本會大量涌入長三角的文化發展領域。
資本對于文化的評判價值與文化自身的客觀價值會有很大的不同,資本強調的是能夠增值的文化形態和文化項目,能夠直接帶來短期收益的產業形態。這種背景下,資本就會特別強調時尚文化、流行文化和消費文化的渲染,特別是關注有消費能力的所謂高端人士和成功人士,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就會考慮的比較少。
如果沒有超越短期利益的長期追求,江南優秀傳統文化可能逐步走向邊緣化,甚至被同質化的城市消費文化所取代。未來的長三角城市空間,將會是生活空間、旅游空間和文化空間的復合空間形態,也是一個復雜的博弈過程,如何處理這三者之間的關系直接影響到長三角文化的繁榮發展。
比如,在長三角區域江南古鎮的開發過程就出現了一些值得警醒的問題,發展的高度同質化、文化內涵的喪失、高端化和士紳化、文化地產的遍地開花、原真性生活空間的退出……這些問題是在長三角文化發展過程中要高度關注的,否則,以江南文化為內在支撐的長三角城市群可能就會逐步喪失其獨特的文化標識和民眾賴以生存的文化精神。
第三是要特別關注如何形成新時代的江南文化。
盡管長三角地區在文化方面有很多內在的聯系,但其核心的文化價值和文化精神仍有差異:上海文化主要強調海納百川、包容開放的特征;江蘇文化秉承了吳文化外柔內剛、謙讓開拓等許多傳統;浙江繼承了越文化和浙東學術的精髓;徽文化則深受程朱理學、桐城學派的文化影響。
“長三角”自發的文化認同不是三省一市文化形態的簡單相加,而是在相互交流融通中生成一種新的文化內涵。
從歷史上江南文化的形成脈絡來看,其實在宋元明清時期,長三角區域就形成了一體化的發展格局,發達的水系交通使長三角的來往帶來人員往來的便利,同時稻作文化的生產生活方式,高度分工的農產品專業化生產都共同推動了詩性江南文化的形成。整個江南地區的鄉村與城鎮,城鎮與城鎮之間,依托市場網絡逐步結成相互依存、互為關聯的有機整體,也為江南文化的繁榮提供了重要物質基礎,其影響和滲透力一直延續到當下。
在新時代的當下,我們如何形成基于當代生活和時代語境所需要的“新江南文化”?首先是,各個區域特色文化形態的充分開發傳播,借助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把江南文化的各種形態產品化,生產出廣為傳播的、為受眾所接受的優質文化產品,使江南文化產生廣泛的社會文化影響;
其次是,要在區域制度文化層面,整合和制訂一整套規范體系,完善區域文化合作的信譽管理體系和區域文化合作的法規體系,搭建各種類型的文化聯動平臺機制,實現長三角區域文化協同發展戰略,避免同質化競爭。重點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區域文化市場,各地應以產業分工的視角來制定地方性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和規劃,使局部文化產業規劃與區域整體性文化市場一體化規劃有機銜接。
還要加強江南文化文脈與當代傳承的綜合研究,不能僅僅局限于典籍的考據與闡釋,以民眾豐富的日常生活世界為肌理,構建江南文化的當代形態。在具體的文化實踐中,要把時代精神、核心價值觀與江南文化優秀傳統充分融合,梳理歸納各區域文化形態的共通之處,進而提煉為三省一市共同認可并自覺滲透于廣大民眾日常生活的新時代江南文化。
編輯:楊賡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