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偉:中國鄉村建設的出路
第二、解決農民收入的問題。
鄉村的建設離不開農業產業的復興與重組,為城里人休閑旅游而建造的農家樂、休閑農莊只是作為為城里人服務的休閑場所。而鄉村旅游,本來是一件城鄉互動的好事,由于缺乏管理和引導,各地出現了不少去鄉村扔垃圾、糟蹋莊稼、以及把去鄉村體驗作為城里人高人一等的快感體驗。鄉村旅游的檔次就定位在了打牌、吃喝拉撒……,而多層次、有品位的旅游項目如賞花、野營、科普,以及一些參與性的農耕活動則比較缺乏,而所有的這些都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收入的問題。
從農民的利益出發,一個與城市發展同步、平等互利的城鄉關系是未來農村發展的方向,真正為農民的生存、發展而構建的政治、文化、經濟和社會體系還有待我們認真反思和積極改善。
國家可以從政策層面適當放開對農產品價格的控制,讓農業進行市場化運作。農民有了定價權和適當的土地所有權,農業才會有競爭力,農民才會有積極性。出于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考慮,全世界許多國家都或多或少的實行了農產品補貼政策,以保護本國的糧食生產不受外界干擾。這種補貼應該發揮促進農業產品的均衡發展和避免價格的大面積浮動的作用。而目前國家對農業過多的保護會形成對農業的壓制,反而會使農業失去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因無力承擔高成本低收入而外出打工就成為今天農村的主流。
農業現代化,依靠科技是必經之路,通過實現農業科技化必將成為區域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目前比較可行的是發展光伏農業大棚。它是集太陽能光伏發電、智能溫控系統、現代高科技種植為一體的溫室大棚。太陽能發電不僅可以支持大棚植物的灌溉、溫控、補光等功能,而且在滿足大棚用電需求的基礎上,還可滿足農民的生活需要。而光伏農業建設還可以靈活創造適宜不同農作物生長的環境,為發展綠色有機農業、觀光農業等特色化、規模化產業找到了新路徑。
第三、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都是不可避免的。農業公司化經營的發展模式是世界各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美國的農民自己就是農場主,自主經營。一個農場就是一個公司。經營得好就發財,經營得不好也得破產。規模大了,農場主也會雇人幫忙。
農民土地入股,吸引社會資本介入,實現農業規模化現代化發展。有了資本才能實現產業升級。只有多元化經營才有利于保護鄉村景觀文化及鄉土資源的綜合利用。資本的介入首先依靠于產業的市場前景,如果產業本身被政府控制缺乏市場活力,誰會去投入呢?只有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相應的保障機制,才能獲得市場的認可。我不是農業方向的專家,無法預測現代農業的全面爆發會在哪一天開始,但中國的農業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歷史時期,大的財團和金融公司進入這個領域已是指日可待。相信新的一輪農業現代化建設將席卷全國!
第四、要實現城鄉資源共享,有效保障農民的權益,真正在政治、文化、社會、公共設施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建立健全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只有消除了城鄉隔離的政策,讓農民可以與城市人分享城市的各種資源,如學校、醫療、文化、社團等等,才能消除城里人的優越感,城市人才能平等的去農村旅游體驗、娛樂。因此取消戶籍制度、學區保護制度勢在必行。
第五、重構農村生活、重拾農村文化是農業文明的發展走向。我前不久去過湖南的茶陵縣,那是地處井岡山的東邊,屬于十足的農村。那個地方過去出了22名共和國將軍,出了三十多位國民黨將軍,出過123位進士,四個宰相。很有意思的是那地方過去基本是由宗族治理的。每個地方的主體機構是祠堂。族人一起討論大事。大家可以想一想,那是怎樣的一種文化,那種農村是一種怎么樣的農村!中華文化的根基是在農村,那可是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與自然相處所留下來的寶貴財富。而今天的農村已經沒有那種文化的厚重感,所以恢復鄉紳文化和祠堂結構,讓農村有家園感,人人都有歸屬感那是多么重要!
村落的功能內容決定了村民的生活品質。過去我們的村落是相對單一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村落的規模和設施配套都會相應地得到重視和提升。具有復合型生活功能的村鎮建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一方面農業產業鏈的集約化和管理的現代化一定會帶來相應的人口變化。農業技術工人管理、研發人員的出現會給我們的村落帶來很多的想象空間。村落的規劃首先要對產業的未來有充分的認識。不知道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就做不好村落的規劃。只有研究清楚了產業的發展結構才會知道相應的社會結構。在此基礎上的村落規劃才是可行的。
編輯:zha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