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培育推廣50多種原生抗旱植物發展節水生態
經過多年努力,內蒙古草業科技專家目前已成功培育出50多種原生抗旱植物,并逐步應用到節水生態建設中,達到低碳、低成本的生態效果。
據了解,近年來,內蒙古蒙草抗旱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等單位聯合培育、開發具有節水、耐旱、生命周期長、維護成本低等優點的當地原生草種,成功引種、栽培當地野生草種100余種,推廣利用冰草、景天、蒙古扁桃等近50種植物,完成生態建設項目200多個,總面積逾2000萬平方米。
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王林和說:“目前,這50多種原生抗旱植物正在內蒙古部分城市的園林綠化和生態建設中推廣應用,用水量僅為進口草的10%,節水效果明顯。”
針對部分地區土地鹽堿化嚴重的現象,內蒙古草業科技專家計劃從全國各種耐寒、耐旱和耐鹽堿植物中提取基因片段,利用轉基因技術,重點引種、馴化、栽培鄉土植物,進一步培育具有節水耐旱、耐鹽堿等優良抗逆性植物,并應用到“節水、節能、節地”的生態建設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編輯:zhufei
相關閱讀
內蒙古圖博勒國家森林公園申報成功
近日,在北京舉辦的國家森林公園設立評審會上,通過觀看申報視頻、公園創建匯報、評審論證及現場答疑等流程,呼倫貝爾阿榮旗申報的內蒙古圖博勒國家森林公園得到了與會22位專家的一致肯定,獲得全票通過,申報成功。【詳細】
內蒙古林業生態建設年均超1000萬畝
近年來,在國家林業生態建設專項資金支持下,內蒙古以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為目標,不斷加大林業生態建設力度,每年完成林業生態建設任務超過1000萬畝,約占全國林業建設總任務的10%,累計造林面積居全國首位。【詳細】
從生態鏈到產業鏈 內蒙古治沙成果顯著
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宣告成立,成為新中國實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光輝起點。70年來,內蒙古各族人民在黨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守望相助,各項事業顯著發展。多年來,內蒙古堅持生態治理,先后實施了京津風沙源、天然林保【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