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代表團參加德班氣候大會側記
12月6日,德班氣候大會部長級高級別會議開幕。來自190多個國家的環境部長們就德班大會各項議題進行最后階段的談判。作為“基礎四國”的一員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一舉一動都是各國代表、媒體、非政府組織關注的焦點。中國代表團在大會期間積極參與并開展一系列活動,闡述中方對氣候變化談判的立場和觀點,介紹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所做的工作,引起了廣泛關注。中國代表團團長、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多個場合表示,中國將一如既往地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與各方一道,共同為德班會議圓滿成功作出不懈努力。
履行承諾是關鍵
在6日開始的部長級高官會議上,解振華全面闡述了中國對德班氣候變化談判的立場。
首先,要夯實基礎,鞏固現有框架。《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凝聚了各方的共識,奠定了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基本準則,確立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和公平原則。“巴厘路線圖”明確了加強《公約》和《議定書》實施的談判授權。德班會議應在哥本哈根會議和坎昆會議基礎上進一步維護和鞏固《公約》和《議定書》的原則和框架,按照“巴厘路線圖”的要求達成全面、公平、均衡的成果。
其次,要積極行動,達成務實成果。德班會議最重要的任務是完成“巴厘路線圖”談判授權,就《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作出明確安排,明確《議定書》發達國家締約方在第二承諾期繼續承擔量化減排指標,明確非《議定書》發達國家締約方在《公約》下可比的減排指標;同時,全面落實《坎昆協議》所達成的共識,盡快啟動綠色氣候基金,細化適應、技術轉讓、能力建設和透明度等方面的機制安排。
第三,要踐行承諾,增強合作互信。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各國領導人明確表達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政治意愿,提出了各自的減排承諾或行動目標,對保證環境整體性具有重要意義。去年的坎昆會議就資金、適應、技術轉讓和透明度等問題達成了原則共識。國際社會期待這些承諾和共識能盡快轉化為切實、有力的行動,細化為公平、有效、便于操作的機制安排。發展中國家在面臨發展經濟和消除貧困等繁重任務的同時,已經盡其所能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做出了巨大努力。發達國家應當正視其歷史責任和高人均排放的現實,切實履行率先大幅度減排的責任,把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轉讓支持的義務和承諾落到實處。
中國將接受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協議
本次大會剛開始,歐盟代表團就拋出了一個行動路線圖,提出歐盟可以考慮接受《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但前提是所有主要經濟體也必須同意承擔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義務,并且確定相關行動路線圖和實施期限。歐盟強調各方應當在2015年完成談判,最遲在2020年生效。歐盟此舉可謂“一箭雙雕”,既轉移了自身壓力,也對發展中大國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
歐盟路線圖得到了部分國家的支持,美國更是以中國不參加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為借口來開脫自己的責任。對此,解振華先后在“中國角”活動、“基礎四國”新聞發布會等多個場合進行了回應。
他指出,中國愿在2020年后加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框架協議,但要滿足五項前提條件:一是必須有《京都議定書》和第二承諾期;二是發達國家要兌現300億美元“快速啟動資金”和2020年前每年1000億美元的長期資金,啟動綠色氣候基金,建立監督和執行機制;三是落實適應、技術轉讓、森林減排、透明度、能力建設等共識,并建立相應的機制;四是加快對各國兌現承諾、落實行動情況的評估,確保2015年之前完成科學評估;五是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公平、各自能力的原則,確保環境的整體性,中國將承擔與自身發展階段和水平相適應的責任和義務。
解振華指出,中國氣候變化談判的立場是開放的,五個條件不是新的,都是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巴厘路線圖”和行動計劃、《哥本哈根協議》《坎昆協議》中達成的共識和決定,因此也是合理的。
編輯:l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