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導致動植物個頭變小
你可能不知道,無論是餐桌上的鯉魚、小龍蝦、玉米、芥菜,還是為人們熟知的北極熊、松鼠、青蛙、果蠅等動物,它們的個頭都在變小。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氣候變化》雜志上的研究報告認為,受全球變暖影響,動植物的體型普遍在“縮水”。報告作者之一、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學家大衛·比克福德近日在接受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全球平均氣溫每上升1℃,植物體型可能縮小3%-17%,而動物體型縮小的比例可達6%-22%。
“人們也許不想接受這樣一個新的現實:一切都在縮小。 ”比克福德說。兩年前,他和報告的另一位作者、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的生物學家珍妮弗·謝里丹一起研究氣候變化對東南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可能產生的影響。 “在梳理科學文獻時,我們驚訝地發現一種趨勢:動物的個頭都在縮小。 ”他說。為了找出原因,兩人查找了更多的研究論文,發現這種現象也發生在許多其他物種身上。從植物到食物鏈頂層的肉食動物,都在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而變小,而且其中大多數物種是由于氣溫升高而身型縮小。
科學家稱,生物進化可能將更青睞個頭小的動物,因為在各種資源波動增大的情況下,它們更容易滿足自己的能量需求。比克福德認為,物種體型普遍縮小的現象值得關注。“我們最終可能看到糧食產量下降,野生和家養動物體型變小。雖然目前猜測這些因素對糧食安全的影響還為時過早,但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我們必須引起關注。”他說。
科學家還擔心,由于不同物種縮小的速率不盡相同,這種現象可能會影響生態系統的平衡。比如,如果老鼠縮小得比蛇快,蛇可能就沒有辦法捕捉到足夠的老鼠來滿足能量需求。當然,科學家認為,目前進行細節性的預測還為時過早。
科學家認為,動植物普遍縮小與全球變暖有關。那么,氣候變化究竟是如何影響物種的個頭?對此,比克福德表示:“我們還沒有完全弄懂物種縮小的原因。不過我們猜測,體型、新陳代謝率和溫度都是相關聯的,因此當溫度升高時,新陳代謝率升高,動物的體型也隨之減小。 ”
許多地區的干旱可能導致森林大火,并減少了土壤中的氮含量,而這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養分。為此,植物只好縮小體型來適應這些波動。
編輯:liang
相關閱讀
我國投175.56億提升動植物保護能力
5月25日,發改委在其官網發布和農業部、質檢總局、國家林業局聯合制定的《全國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建設規劃(2017-2025年)》(下稱“《規劃》”)。【詳細】
全球變暖放緩期間森林碳排放量下降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日前在《自然·氣候變化》上報告稱,在距今最近的全球變暖放緩期間,森林生態系統從大氣中吸收了大量CO2,同時自身排放CO2的速度卻降低不少。【詳細】
研究稱地球10億年內將滅絕 動植物將消失
根據一項新研究顯示,接下來的10億年內,所有動植物都會從地球上消失。科學家說,在不到10億年中,二氧化碳的水平將變得太低,而使需要光合作用的植物無法生存。【詳細】
中國科學報:共生動植物基因快速進化
眾所周知,人類以及我們的抗生素正在與導致人體疾病的細菌進行著一場進化軍備競賽。隨著人體建立起一道防御工事,細菌也會加以改進以躲避這些防御,進而對人體或我們的藥物展開新一輪的攻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