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環境藝術和建筑風格的現代化與民族化
關于美的整體性
現代化民族化的建筑美,不僅取決于建筑個體和群體的表現,尤其要從城市環境整體風貌上反映出來。現代城市的基木功能(居住、工作、學習、交通、游想)是有機聯系的整體。城市基木功能是環境內涵的一種社會組織秩序。相應地反映在藝術形式上應當是一種美的秩序--變化統一的、和諧的,具有時代和民族氣息的城市環境藝術秩序。為了求得藝術秩序,首先需要在統一的城市總體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作好環境藝術的專門規劃。其次,要積極鼓勵創作多種多樣的現代化民族化的新建筑設計,并且加強保護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第三,還要在功能基礎上,掌握好有關環境連接、空問過渡或空問分隔等要素,使之更好地發揮環境藝術上起、承、轉、合的效用,如道路、廣場、綠帆空地、水面、山丘等在這方面的作用。
統一變化,整體和諧是城市建筑與環境藝術的基本規律。只有運用它,而不是違背它,方能取得整體美的良好效果。
(一)要體現明確的藝術政策和藝術基調
以北京為例,總體規劃《批復》中規定了:“北京的規劃和建設,要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革命傳統和社會主義國家首都的獨特風貌。對珍貴的革命史跡、歷史文物、古建筑和具有重要意義的古建筑遺址,要妥善保護。在其周圍地區內,建筑物的體量、風格必須與之相協調。”“通過改造,既耍提高舊城區各項基礎設施的現代化水平,又耍繼承和發揚北京的歷史文化城市的傳統,并力求有所創新。”“要充分注意住宅設計的多樣化,克服千篇一律的狀況。”¨要努力提高城市的建筑藝術水平。各種房屋、道路、廣場、園林、雕塑,都耍精心規劃和精心設計,體現民族文化的傳統特色……把北京建設成為清潔、優美、生態健全的文明城市。“
我體會,這些規定均涉及到藝術政策性,同北京的環境藝術基調一致。什么是北京的環境藝術基調?應該是二重性的今古并存。一重是突出歷史文化的古典美,以保護優秀的古代建筑、園林、大街、胡同及郊區文物風景為個性特色。再一重是看重新內容與新形式,以”中而新“為基調。古今建筑藝術面貌并存,既有古色古香的傳統文化特色,又有今色今香的時代風格,而決不是單一化的基調。
又如上海,它的環境藝術基調,主要是19世紀后半期到20世紀前期英法等侵略者造成的所謂 “十里洋場”式的租界半殖民地的環境面貌;同時建國以來大量的新建筑與新環境,也越來越成為一種基調。上海的基調,由于歷史原因,所以是又一種的雙重性質。延安、承德、深圳、珠海等,它們也都各有主宰環境的藝術基調。基調來自城市的歷史傳統、現狀實際和藝術政策,是靈魂,是方向。好的藝術創作必定主題或基調鮮明,否則就會盲目、雜亂,或者莫名其妙。文學藝術如此,城市建筑與環境規劃也是如此。
(二)要搞好城市環境的藝術結構及藝木分區
環境藝術雖是城市中許多重大問題的一個,但畢竟是涉及全局,涉及過去、現在、將來,相當復雜的大塊文章。因此,完全需要以城市總體規劃所定的城市性質、布局及藝術基調為基礎,把藝術結構及藝術分區規劃作好。比如,北京的總的環境藝術結構,對照它的藝術基調相應地應該也是雙重的,一古一今,互相結合。
北京的環境美,其中早已形成的古典建筑藝術結構,主要在于 M+軸突出、主次分明、整體完整、經緯分明“,而且”有山有水有文物古跡“。核心:故宮、景山、三海、天安1門和左右兩大公園(明清)時太廟和社棱壇1及皇城紅墻,這一大片皇家建筑群幾百年來一直成為主宰北京城古典美的核心。中樞大軸:這就是著名的貫穿永定門、前門、天安門、故宮、景山、鼓樓、鐘樓,長達8公里的南北中軸線和5西長安街。縱橫南北東西這二條中樞大軸,對于北京城的古典藝術結構起著總縮全局、烘托強化核心的重大藝術作用。所謂總縮全局就好像是說北京城內的方格布局和郊區大道,如通至西山風景區、昌平十三陵及長城、盧溝橋及房山、通縣、古北口及承德等地的大道,都是從這二條中樞大軸派生出去的大大小小的脈絡。而星羅棋布的、豐富多彩的山、水、文物古跡,也正是通過藝術結構的貫連,才更能夠相得益彰。城墻內外:大體以原城墻為環,左右分布有前門、東南角樓、古觀象臺、德勝門、天壇、黃寺、雍和宮、孔廟、國子監、恭王府、白塔寺、廣濟寺、天寧寺塔……郊區重點半環:遠有西、北諸山的頤和園、圓明園(現為遺址)、玉泉山、香山、八大處、十三陵、八達嶺長城、居庸關、永定河盧溝橋、宛平城等。從核心向外,由近及遠,形成了一幅織錦似的古典美、自然美結合的多層次的藝術圈或者藝術大結構。
北京環境美的現代藝術結構,雖然屬于新的體系,但是畢竟不能完全脫離上述的古典藝術結構的基礎。它只能如前所說與之共處,成為有繼承、有保護、有改造、有發展、對立統一的體系。例如今天的新的藝術結構核心,已經不是紫禁城的一片,而是天安門廣場及其新古建筑群了。東西長安街及其延長線,橫貫城郊,也取代了過去的南北中軸,成了頭一位的中樞大軸。長安街和天安門廣場一起,標志著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
集中形象。又如新辟的二環路、三環路及放射干道,這些屬于現代城市交通結構的布局,同時也是沿線新區、新點所依附的藝術布局結構。
其他如江蘇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吳江縣的同里古鎮,河道交織成網,前街后河,水陸相依,小橋流水,粉墻熏瓦民居櫛比,加上街市及園林的穿插,比較完整地保存了江南水鄉城鎮特有的民間傳統的風光面貌和環境藝術結構。濃厚的地方傳統建筑美、自然美,渾然一體,美不勝收。同時現代市政公用設施這里基木上都有,同古鎮風光的保護是協調的。此外,全國還有一些城市的建筑與環境并不一定有多高的藝術水平,但是它們卻具有重要的革命歷史意義,或別致的地方特色,例如延安、遵義等等。這些城市的環境藝術結構仍要格外加以注意。主要是從整體上著重反映其中有重要價值的歷史環境和建筑,以及地方風光特色的互相結合。
在搞好城市環境藝術結構的同時,需要把環境分區搞好。本來藝術結構和藝術分區是緊密相連的。環境藝術分區,主要是根據建筑與環境的不同的歷史意義、不同的藝術價值以及風格特色或者旅游條件的差別進行區劃的一種手法。換句話,即”分而治之“,有利于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的手法。再以北京為例,設想的藝術分區為:
l以突出天安門廣場、長安街,象征全國政治、文化中心的城市中心藝術分區。
2以故宮、三海、天安門等為中心的舊皇城范圍,重點突出古建筑群保護的藝術分區。
3以二環路內(原內城范圍)舊城改建區,即皇城保護范圍向外過渡區為主的,保護與改建結合的藝術分區。
4以外國建筑為主調的東交民巷舊使館區和建國門外新使館區。它們以獨特的外國式環境藝術面貌和意義,成為特殊性的藝術分區。此外,異國格調的其他建筑還會有所出現,比如某些外國駐京機構有關的建筑。我們自己有些建筑,比如體育場、電視塔及其他特殊要求的項目也不一定或不必要苛求民族風格。關鍵也都在于如何使之各得其所,環境基調不亂。
5以三環路內外新建居住區為主的若干藝術分區或藝術分段。如復興門外、古城、酒仙橋、左家莊、牛王廟、勁松、團結湖、永定門外等處。
6還有郊區許多地方以文物、風景區為主的,或以區縣為主的藝術分區等等。
各個藝術分區由于內容、地位的不同,應各有一定的基調及特色,還應有重點與一般的區別。
在城市總的環境基調的制約下,一個藝術分區的建筑美也可以注意適當的豐富多彩,但必須恰如其分,切不可把不宜藝術強化的建筑大加渲染,或者把即使需要藝術強化的搞得過火。藝術的整體性原則的主次分別,統一和諧等不能不講。
(三)成群、成街、成片塑造環境藝術美
任何建筑都不是孤立的,必定以各種群體形式如成街、成片等存在于城市環境之中。北京天安門廣場是古今結合的建筑群,琉璃廠改建是古色古香文化街。又如完全新建的上海清溪路體育場建筑群,金山衛住宅區及商業街,還有深圳特區東湖賓館和珠海特區拱北區等等,它們都是由個體組成群體,由群體顯示個體,相輔相成的。城市環境整體美的節奏、韻律、統一變化,和諧的藝術效果,無一不是從成群或成街成片等的建筑藝術布局中得來。
在不脫離城市環境藝術基調、藝術結構、藝術分區的前提下,建筑的群、街或片等可以當作相對獨立的藝術單位,進行多方案的藝術塑造,評比擇優,以便取得最佳的環境藝術效果。
城市環境和建筑的現代化與民族化的風格問題,作為學術探討,現在只是開始。我完全相信,在黨和政府關于城市建設與建筑的正確政策的領導下,在知識分子政策繼續落實的情況下,這個問題必將逐漸深入學術界,引起更多的研究討論。一代藝術風格的形成和完善,不可避免地需要相當的實踐與爭嗚的過程。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新的歷史時期,必將對于這個過程大有促進。經濟問題對于功能和藝術,至關重要。本文雖未直接作這方面的論述,但實際上仍是以經濟為內含的基本前提的。另外城市規劃界多知道一點建筑,建筑界多知道一點城市規劃,可能會有好處的。
(原載《城市規劃》1984年第4期,1985年第1期)
??該內容來源于《留住我國建筑文化的記憶》(鄭孝燮著),由中國風景園林網整理發布
編輯:Aggie